“生长激素之王”长春高新的股价从千亿市值跌到不足300亿,只用了一年时间。 这家曾被机构捧上神坛的企业,一季度净利润暴跌45%线上股票配资门户网,核心产品毛利率从70%的“黄金水位”跌穿50%的警戒线。
更戏剧性的是,其耗资1.33亿美元在美国推进的长效生长激素三期临床试验,突然宣告终止。 当投资者在股吧质问“钱去哪了”时,公司沉默以对,只留下近5万散户在跌停板上排队割肉。
这并非孤例。 医疗器械龙头爱博医疗的20厘米跌停,撕开了行业隐秘的伤口——心脏支架全国集采后,终端价格从1.3万元暴跌至700元。 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透露:“企业说亏本供货,但医院库存积压超过18个月,经销商宁愿毁约也不提货。 ”更残酷的是,集采中标企业半年报显示,中标产品营收占比超60%的7家公司中,有5家经营性现金流为负。
在中药板块,ST吉药的崩塌让“政策护城河”论彻底破产。 这家靠并购撑起中药概念的公司,商誉占比超过净资产的80%,但拳头产品在医保目录调整中落选。 其经销商渠道调查显示,超过70%的终端药店月均销售不足10盒,库存周转天数却高达487天。 当投资者发现公司应收账款中竟有40%来自关联方时,股价12%的暴跌不过是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扯下。
创新药的泡沫破裂来得更为惨烈。 泽璟制药的核心产品多纳非尼片线上股票配资门户网,上市首年销售额不足5000万元,不及研发投入的十分之一。 其临床试验数据被扒出“对照组设置存疑”,而公司高管却在股价高点累计减持套现超2亿元。 某私募基金经理直言:“现在所谓的创新药企,研发费用率低于15%的都在裸奔。 看看港股18A名单里那些破发70%的公司,就知道A股的雷还没爆完。 ”
民营医院的困境则折射出另一个真相。 国际医学一边公告季度亏损1亿元,一边斥资8亿新建院区。 其内部流出的运营数据显示,2023年单床日收入同比下降23%,而人力成本占比却飙升到62%。 更耐人寻味的是,在陕西卫健委公布的DRG(按病种付费)试点医院名单中,该院50%以上的病种结算价低于成本线。 当投资者追问“扩张逻辑”时,董秘的回复只剩“看好长期发展”的苍白说辞。
在这场暴雷潮中,机构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“精准逃顶”。 公募基金一季报显示,医药板块配置比例从2022年的13.2%骤降至6.8%,但券商研报却在4月份集中发布“底部已现”的判断。 某百亿私募的医药研究员透露:“我们内部测算,器械板块真实估值比报表数据高出30%-50%,因为大量库存减值没有计提。 ”而散户接盘侠们直到看见交易所问询函才惊觉,有公司竟把五年前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调高到75%。
资金流向撕开了更血腥的现实。 北向资金连续三个月加仓恒瑞医药、迈瑞医疗等龙头,但内资却在疯狂抛售中小市值医药股。 某券商自营盘交易记录显示,4月份单月清仓了23只医药股,理由是“规避半年报暴雷风险”。 而散户聚集的某知名投资社区,关于医药板块的讨论帖从日均5000条锐减至不足800条,沉默的数据比暴跌的K线更令人窒息。
在这场大逃杀中,硬核数据成为照妖镜。 统计显示,一季度净利降幅超30%的24家药企中,有18家的销售费用率超过25%,而研发费用率中位数仅为8.7%。 某跨国药企中国区总裁在闭门会上吐槽:“我们的竞品申报材料,有些连化合物结构式都画错了,居然能拿到临床批件。 ”更荒诞的是,某中药企业的拳头产品说明书上,“不良反应”栏至今写着“尚不明确”,却在电商平台月销过万件。
医疗器械的灰色地带同样触目惊心。 某省药监局飞检通报显示,在28家受检企业中,19家存在篡改灭菌记录行为,6家骨科植入物企业的产品追溯码竟然重复使用。 而集采中标企业为压缩成本,将关节假体的金属材料从钛合金降级为不锈钢,导致某三甲医院术后感染率上升3个百分点。 当患者举着X光片在医院维权时,企业代表的回应是“符合国家标准”。
资本的嗜血性在退市边缘展现得淋漓尽致。 某即将退市的药企,在最后三个月里密集公告“战略合作”“新产品获批”,配合游资拉出7个涨停板。 龙虎榜数据显示,知名游资席位在股价翻倍后全身而退,而接盘的散户账户平均持股时长只有9天。
更魔幻的是,该公司在退市整理期突然宣布“获得政府补助”,尽管这笔钱还不够支付董事长半年的薪酬。
在这场行业地震中,连“吃药喝酒”的传统信仰都在崩塌。 某持有长春高新五年的私募经理在清仓后感慨:“我们调研时看到生长激素科室人满为患,却忘了问这些家长还能承受每年10万元的治疗费多久。 ”而此刻,在某个投资者维权群里,有人上传了医院生长激素的停用通知书,配文是:“孩子打了三年,身高没变化线上股票配资门户网,账户里的钱也没了。 ”
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